昭通省立二中今昭通一中师生抗日救亡活动

昭通 更新于:2025-10-27 13:42
  • 聪颖春风0F

    回忆昭通省立二中今昭通一中师生抗日救亡活动

    胡聪梁

    云南省立第二中学(后称云南省立昭通中学)学生运动活动旧址,位于昭阳区凤凰街道办事处文渊街105号

    昭通省立二中学校(当时简称昭二中,现改为昭通一中)在本地区素有革命发祥}地之称。昭二中学生在抗日救亡活动中能一马当先,是和革命进步教师的教导分不开的。

    早在1919年,昭二中语文教师戴宏猷,史地教师、号称西南考古学家的张希鲁就在学生中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。

    五四运动和“五卅”惨案发生后,昭二中学生在“爱国会”和“学联”的领导下,举行了游行示威、街头演讲、张贴革命标语、抵制日货等活动。


    1931年安恩溥对昭二中学生进行军事训练

    1931年,日本发动“九·一八”事变,强占了富庶的东北三省。

    当时昭二中乡村师范班学生、共产党员李浩夫带领同学吴宗遥、陈量文等10多人赶到怀远街,站在正在江西会馆和陕西会馆唱戏的戏园台上向民众大声疾呼,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。

    训育主任教师潘吾刚在学校夫子台上声泪俱下地演讲,分析国内外形势,说“九·一八” 事变,是日大举侵略中国的第一步。

    李浩夫挥泪提出投笔从戎, 请缨杀敌,倡议组织“义勇军”。教导主任邓子琴撰写《义勇军成立宣言》。

    同学们要求学校实行军训,学好军事本领,准备奔赴前方杀敌。

    师生们的这种爱国精神,博得昭通驻军团长安恩溥的赞许,遂派陇生文、靳嘉祥、杨永秾为教官,借出毛瑟枪100支,搭配弹药,对昭二中师生实施军事训练。

    不久,一批师生毅然奋赴前线抗日或投考黄埔军校。他们当中,有的血洒疆场,为国捐躯。

    云南省立第二中学(后称云南省立昭通中学)学生运动活动旧址,位于昭阳区凤凰街道办事处文渊街105号


    1937年爱国教师推动昭二中抗日救亡运动

    1937年,卢沟桥事变后,因“政治罪”出狱的中共党员李子坚到昭二中教学,任初中20班班主任。

    吕耘艺教美术和音乐课, 教过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《踏上战场》等抗战歌曲。

    二位老师对学生宣授中共的抗日主张,组织“读书会”,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。 他俩的工作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,培养了学生革命骨干,促使李强荣、傅发聪、傅发锟、蒋永尊等一大批学生走上革命道路。后来李子坚老师离昭赴延安参加革命,吕耘艺老师也外出做党的地下工作。

    1938年春,一批流离失所的大学毕业生到昭二中任教。

    如南京大学的陈寒石任教务主任兼英语课教师;北京大学的韩质如、 李若阳,一教语文,一教史地。这几位老师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, 进一步推动了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。

    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,昭二中师生决心走出课堂,投身到抗日救亡活动中去。


    成立昭通抗敌后援会(学抗会)

    1938年以昭二中为主体,联合其他学校学生组成昭通抗敌后援会(简称学抗会),在昭通民众教育馆召开学生代表会,选出李强荣、傅聪、复运春等七人组成常委会。夏、李二人为“学抗会”主任, 设总务、宣传、募捐等股,宣传股内又设文学、戏剧、绘画、 政舞等组。

    在德育小学(今昭通四小)召开学生大会,会上通过学代会的决议和“学抗会”的章程,宣告“学抗会”成立。


    此后“学抗会”开展了系列宣传募捐活动

    1.组织“晨呼队”,在早 操前沿街高呼抗日口号。激昂的口号声划破夜空,催人觉醒。

    2.宣传队在昭通辕门口、西街口、炭市街、南门口等举凡热闹之处,向民众宣传抗日主张, 揭露日寇罪行,激发民众团结抗日的激情。并从各校选拔有特长者,采用演讲、歌舞、戏尉等形进行宣传。

    3.文字宣传,以墙报、漫画、标语为主。 墙报内容,主要是抗战形势,前方战况。另专辟有“陕北来鸿”栏(依据李子坚老师来信),介绍边区军民生活,八路军抗战情况。

    4.募捐活动:

    一是售票公演话剧《撤退赵家庄》《我们的空军)《察东之夜》《火焰》《壮丁》等,观众踊跃,且荣誉募捐出售票100张。

    二是设“七·七”献金台,每年七月七日开始募捐, 为期三天。

    一次,昭二中学生募捐宣传队分成若干组,每组发下几节约茶杯大的竹筒,两端留节,一端开有个约一厘米宽的长方形小口, 以作感钱之用,只能放进,不能取出。

    宣传组分别向城中商号、 铺人员宣讲“国难当头,有国才有家”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 的道理。他们也都明白大义,知道利害,于是乎三十五十、一百八十的解囊捐资。继而又向城内行人募捐两天。

    募捐宣传组将竹筒上交“学抗会”,由“学抗会”把捐款汇寄前线。


    “学抗会”将抗敌宣传扩展到昭通各县

    暑假期间,外地学生秉承“学抗会”旨意,回原籍作暑假宣传,唤起民众,造成全民抗战的局面。

    威信县在昭二中就学的陈宗贤、张淑誉、李太银、石天佑和我五人回乡后,得本县教育界人士王楷支持,打了一面布料三角形小红旗,上书“威信旅昭学生暑假宣传组”字样。

    我们从扎西街开始,经扎岭、大河、院子龙里以及镇雄的瓜雄、雨河,沿途做了一次宣传。

    每到一地,先唱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《踏上战场》《上起刺刀来》《自由血》等抗日歌曲,将群众集结起来,然后演讲,控诉日寇侵占中华的残暴行径,屠杀我同胞,奸淫我姐妹,实行惨绝人寰的抢光、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....前方将士英勇抗战,后方要努力支援前方, 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。

    乡民们听了我们的演讲,很受感动,有的热泪盈眶,有的怒火中烧,激起了他们对日寇的深仇大恨。

    附1:昭通中学学生抗日救亡活动旧址

    1913年云南省政府在昭通设立了云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,招收五年制师范学生,1917年8月改为省立第二中学,1932年3月改名为云南省立昭通中学,学校为昭通地区最高学府,我们将这几所学校统一称呼为昭通一中,是后来的昭通地区一中、昭通市一中的前身。

    随着昭通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传播,一些新思想、新观念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播开来,启发和教育了许多进步青年学生,激励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,昭通一中学校先后走出了王启瑞、费炳、浦光宗、李德仁、李长猛、孙志能、傅发焜、蒋永尊、陈克祥、朱君毅、朱君和、傅发聪、金声云等一大批共产党员。

    从1913年至1950年昭通解放时,省立昭通中学曾多次开展革命运动、抗日救亡运动、进步学生运动,它是中共昭通党组织开展活动的中心,也是党培养共产党员、进步青年和积蓄革命力量的重要阵地。

    昭通一中班级番号的历史沿革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