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9月,毛人凤枪决名单与卢汉的拒绝签字

昭通 更新于:2025-05-22 07:05
  • 用户90764097606
    1949年9月,毛人凤拿着一份四百多人的枪决名单让卢汉签字,卢汉拒绝签字。毛人凤说:“那就杀一半,留一半如何?”
    卢汉,1895年出生在云南昭通,彝族出身,从小在云南的山野间长大。他早年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,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,练就了过硬的指挥能力。毕业后,他投身滇军,跟着“云南王”龙云打天下,逐步崭露头角。
    1914年,他娶了龙云的堂妹龙泽清,关系更近了一层。抗战爆发后,卢汉率领国民革命军第60军,带着4万多士兵,参加了台儿庄战役、武汉保卫战和1939年的长沙会战,战功赫赫。
    1945年,他代表盟军在越南河内接受日本第38军投降,名声大噪。同年,蒋介石免去龙云职务,任命卢汉为云南省政府主席,兼任绥靖公署主任,掌管云南军政大权。1949年,国共内战进入尾声,卢汉身处夹缝,既要应对蒋介石的猜忌,又要面对解放军的压力,最终选择起义,为云南和平解放铺平道路。
    毛人凤,1898年出生于浙江江山,年轻时与戴笠是同乡好友,一起在浙江闯荡。他加入军统后,凭借精明强干步步高升,专门负责情报搜集和镇压行动。1946年,戴笠飞机失事身亡,毛人凤接手军统局,后改名为保密局,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干将。1946到1949年,他指挥了一系列反共行动,手段强硬,臭名昭著。
    1949年,国民党败局已定,他受命前往云南,带着处决名单,试图通过高压手段稳住西南局势,但因卢汉的抵制未能得逞。内战结束后,他随蒋介石逃往台湾,继续掌管情报工作,直到1956年去世。
    1949年9月,国共内战接近尾声,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土崩瓦解。云南作为西南重镇,战略位置关键,蒋介石对卢汉的忠诚疑心重重。8月,龙云在香港宣布起义,公开呼吁卢汉跟进,这让蒋介石更加警惕。他随即下令第八军军长李弥、第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率部向昆明逼近,又密电贵州的第八十九军军长刘伯龙进军云南,摆出一副武力解决的架势。卢汉手头只有几个装备落后的保安旅,根本不是中央军的对手。西南军政长官张群劝他去重庆面见蒋介石,卢汉无奈前往。
    在重庆,蒋介石表面安抚,答应给卢汉拨付一百万大洋军饷和一批武器弹药,还同意将保安旅改编为第七十四军和第九十三军,番号由卢汉定夺。这看似宽厚的待遇,实则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。9月8日,卢汉返回昆明,毛人凤和保密局西南区长徐远举随行,带着蒋介石的密令。次日,昆明展开大规模抓捕,警宪特务倾巢出动,一天抓了400多人,主要是学生和进步人士。毛人凤拿着一份处决名单找到卢汉,要求签字执行。
    卢汉翻看了名单,发现上面多是年轻人,罪名模糊,大多只是发表过批评言论。他当即拒绝签字,认为这些人罪不至死。毛人凤见状,提出折中方案,建议处决一半,释放一半,试图施压。卢汉不为所动,坚持不签。毛人凤搬出蒋介石的命令,警告卢汉违抗后果严重,但卢汉依然不为所动。他深知签字意味着背负血债,也会让云南局势更加动荡。毛人凤悻悻离去,计划受阻。
    卢汉拒绝签字后,迅速采取行动,电告蒋介石,建议将案件交给军事法庭,提出由五人小组审查,三人由蒋介石指派,两人由他选任。蒋介石批复同意,指定陆坚如、阎仲铎和沈醉参与,卢汉则安排了自己的亲信。审查过程持续数周,卢汉的亲信主张从轻处理,蒋派代表则要求严惩。经过多轮交锋,处决名单从400多人缩减到90余人。
    毛人凤将新名单报给蒋介石,得到的回复是“情有可原,罪无可逭”。卢汉收到电报后,立即前往云南籍国民党元老李根源的宅邸求助。李根源仔细研读电报,建议重新解读措辞,强调“情有可原”的含义,暗示可以宽大处理。卢汉采纳建议,在后续交涉中以此为依据,坚称蒋介石倾向释放。
    毛人凤再次催促执行,卢汉以电报内容为由,拒绝处决。毛人凤见无法突破,又因解放军逼近昆明,只得离开。卢汉抓住机会,加快审查进度,排除沈醉等保密局人员的干扰。到10月,400多被捕者全部获释,无一人丧命,堪称奇迹。
    1949年12月9日,卢汉在昆明五华山大楼宣布云南起义,促成和平解放。他随后在新中国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,1974年去世,享年79岁。毛人凤随国民党退往台湾,继续掌管保密局,指挥情报和暗杀行动,1956年因病去世,终年58岁,其生涯因镇压行动饱受诟病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