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这个春节,从西安自驾出游云南“一路走一路游”的第三站,我们选在了云南昭通市。
#浓情中国年##大家春节去哪##我的旅行攻略##自驾旅行记录##
昭通,位于云南省东北部,地处云、贵、川三省结合部。
在这个城市,我们主要游览了昭通古城。
这座有着500年历史的古城,曾是茶马古道上“南接滇中,北通巴蜀”的咽喉要道,如今依然保持着多民族交融的底色——汉族的雕花窗棂旁挂着彝绣香囊,清真寺的唤礼声与文庙的编钟雅乐隔街相望。
整个古城面积不大,只有0.23平方公里。外形呈椭圆形,有四座城门,城内散布着各式老建筑。我们穿过“抚镇门”,踏着青石板路,走进这座已经有了浓烈年味的古城。
昭通古城平面图
府镇门
冬日暖阳,晒得人身上暖暖的,我们在城里慢慢逛着,欣赏着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和服饰。
陡街:这条全长800米的古街,汇聚清代木楼、民国砖混建筑、苏式浮雕墙。这条街坡度比较大,清晨的阳光照在街上,石板泛着青光,抬头可见三层商号的罗马柱与飞檐共舞。
行至怀远街,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万寿宫——青砖外墙嵌着罗马柱,飞檐下悬着彩玻灯笼。和陡街一样,都是清末昭通马帮商贾与外来文化碰撞,将西洋元素融入传统宅院的见证。
文庙
在古城中心,有一座广场,矗立着一组“共赴国难”的雕塑,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包括滇缅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军人们而建。抗战期间,云南作为大后方,居功至伟,昭通也不遑多让。
共赴国难雕塑
昭通古城一度曾遍布清代各地会馆,是远近闻名的“会馆之都”,陕西、江西、广东等地的商人都在这里建有会馆,可见当时昭通商业的繁盛。如今,这些会馆大多都在修葺当中,还未开放,我们只能拍摄了外景。
陕西会馆
迟家大院
南华宫暨广东会馆
李氏宗祠。晚清时期的昭通商帮代表人物是李耀庭,位于大局街的李氏宗祠还在修缮中,我们推开虚掩着的门走进去参观,虽然没有看到网上渲染的那些旗幡招展的网红场景,但临近修复完工的宗祠也已经颇具规模。
李氏宗祠内景
李氏宗祠内景
据说,古城中心原有一座“八角亭”,光绪年间毁于火灾,当地人说,亭基下埋着象征“镇水”的铜牛,但至今未寻得踪迹,成为古城的未解之谜。
拐进毛货街,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古寺。寺旁的店铺大多都由回民经营,售卖回民用品。密密悬挂的干巴吸引着我们的目光。
悬挂着干巴牛肉的店铺
挑水巷。过去古城供水设施简陋,城里的水只能引入到北顺城街的一个石砌水池中,居民们需用桶挑水回家,许多农村人进城以挑水为生。这条小巷成为了进入城市中心的必经之路,挑水人们挑着水桶在高低不平的石板上艰难行走,水不时洒出,湿漉漉的街面由此得名。
挑水巷口的雕塑
走过一段街市,看到一个集市,卖着活鸡活鸭和各种不知名的蔬菜,大多是戴着头巾的少数民族妇女从乡村拉来城里出售的。看到我们拍照,女人们眯起眼睛,笑着,互相用我们听不懂的方言交流,似乎是在说“这些人看啥子都新鲜哦”。
街市上卖年货的摊位
古城里卖菜的早市
昭通的美食也不辜负。循着《人生一串》的脚步,去品尝昭通小串。我们选择了“三管烤肉串”,而不是纪录片中提到的马思烧烤,据说这家因为地处小巷深处味道更好。肉串果然很小,筋道入味,有焦香。除了烤串,酸辣面也非常受欢迎。这家店生意很好,饭点需要排队。
店对面卖油糕饵块、烤洋芋的阿婆,吸引我们去品尝,可惜高原土豆品种较硬,烤出来依然有点硬,吃惯了沙土豆的我们不习惯这样的口感。
昭通小串
在外面住的赶烤美食街附近,无意中发现一家“普普通通”的宝藏小店:许三胖火烧肉米线,加了肉的米线又实惠、又好味,出人意料的好吃。
低调而朴素的昭通古城,并不被太多人知晓。但小小的古城,蕴藏着不少的故事,有着不一样的意味,值得细品。因为时间匆忙,还有很多地方没来得及探访,留待下次获得更多的惊喜。
举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