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昭通划归云南,历史沿革与管理困境的启示

昭通 更新于:2025-07-17 08:40
  • 酱紫的阿满
    清朝为什么要将昭通划给云南?
    原本昭通一带在明朝和清朝初期属于四川,不过管理室有名无实。因为昭通一带都是少数民族,是土司制度,四川省管辖不到。此外,从成都到昭通的距离很远,但是从昆明过来就近了很多,“三府虽属蜀地,然去成都二千余里,去滇省治所仅三百里”。


    今天地图上看昭通那一角,像云南向东北伸出的手指,孤零零地探进四川地界,跟本省只靠一条不宽不直的“脖子”相连。
    很多人不理解,明明离四川这么近,怎么就归了云南?
    但要说清楚这事,就不能只看地图得寸进尺的那点地理,还得往制度、文化、历史、人心这些看不见的地方去翻。
    翻得越久,越发现这不是一时一事的安排,而是一步步落子的结果。
    乌蒙三府——昭通、东川、镇雄,明初确实是划在四川辖下的。
    朱元璋灭了明玉珍,把四川收回来后,又顺势安抚了乌蒙一带的土司头人。
    那时云南还没完全平定,朱元璋干脆先把这片边地暂挂四川户口。
    说是划归四川,但从地势地貌到语言习俗,这一带其实跟四川盆地那边压根不是一类。高原山岭的地形,让这地方天生就和成都那边隔着几重天,连人都不愿从那边过来管事。
    有管辖权,却没有制约力。这是后来治理上屡屡吃瘪的根。
    一开始朝廷也不太上心,反正地方有土司顶着,出了事再派兵去镇。
    可这年年都出事。翻明史一看,诸如“播州初平,永宁又叛,东川、乌蒙、镇雄皆观望骑墙”之类的记载,一年两起,一起十年。
    四川这边兵调不过来,兵部文书走一遭也得几个月,叛乱都打完了,人还在半路上。
    倒是云南那边的兵,一到就开打,打完就走人,利索得很。
    地理上近,兵力上也凑得齐,所以不是云南想接盘,是这锅本来就该云南背。
    雍正年间,清廷在西南大动作搞“改土归流”,乌蒙三府的归属问题就彻底被摆上了台面。
    云贵总督鄂尔泰出了名的强硬,眼里揉不得沙子。
    他拿着图就跟雍正讲理:这三地跟云南只隔几座山,可和成都之间隔的那不是山,是制度空白。
    你让一个连兵都调不过去的省来管这么一群能打仗的土司,出事就是早晚的事。
    他还翻出数据,说东川离昆明六站地,离成都十七站,送个文书都可能送丢两封。
    雍正听了拍板:就近管辖,划归云南。
    云南这边接到消息没犹豫,鄂尔泰一边调兵镇压土司叛乱,一边派人重新划界设府。
    昭通原本叫乌蒙府,雍正干脆赐了个新名字,“昭明宣通”,这不只是改名,也不只是换户籍,是一种彻底的重新归属。
    把人从山沟沟里拉出来,送进朝廷的行政框架。
    这种事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得动真格的。
    乌蒙禄氏、镇雄陇氏,一个个不是好惹的,几十年根深蒂固,说不干就不干。
    鄂尔泰用的是铁腕——“威可制,恩难化”,不是请你谈判,是直接送你上路。
    东川叛乱刚起,滇兵一夜镇平,四川那边的箭令还在马背上飞。
    这事一传开,谁还敢说四川能管得了?
    其实四川那时候也不是完全没声音。
    川陕总督岳钟琪就急了,他担心三府一划,四川脸上无光不说,还少了地盘。
    他甚至还上书建议,只划乌蒙给云南,镇雄留着给四川,还要把乌蒙的大关、坉这些边地再划回来。
    但雍正显然早就看透了他的算盘,说到底,这不是割不割地的问题,是谁有能力把这地管好。
    与其在地图上争一尺,不如在实际治理上管一寸。
    昭通划归云南后,三地从地图上的孤岛变成了制度内的一环。
    朝廷设知府设兵备道,从土司手里接过地权,把流官派进县城,把驿道铺进山沟。
    乌蒙、镇雄的土司不是被擒就是被削,原来那些骑墙观望的部族也一下没了靠山。
    更重要的是,这地方终于开始在官书里有了具体事,而不是含混的一句“少数民族地区”。
    再往深里看,就会发现这件事不仅仅是军事与政令上的胜利,还是一次文化意义上的归位。昭通从古至今都处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点上,语言像调色盘一样丰富,南边的人说话像昆明,东边接近贵州话,北边一开口就透着巴蜀味儿。
    饮食也一样,吃面吃米线吃糍粑都有,不是哪一省的标准味道。
    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牢牢靠近哪一边,只能朝着最能接纳它的方向走。而在雍正年代,这个方向是云南。
    更早的时候,这片地方还有一个名字,叫朱提。
    朱提的银,曾经是中原最喜欢的货银之一,成色好,价值高,汉武帝都点名开采。朱提成为丝绸之路南线的驿站,不是因为离得近,而是因为银子吸引了商人和驼队。
    清代时昭通的乐马厂,每年有数十万人在此开矿做工,云南的铜银就是从这里一路运往北方。
    商会、会馆、庙宇,成堆地在昭通建起来 这不是四川盆地边上的小镇,这是滇东北当时最热闹的商圈。
    这也解释了昭通人对云南的那种天然的文化熟悉。
    不是因为住得近,而是因为彼此的经济、口音、交往早就缠在了一起。
    昭通是云南出滇北上的门,也是中原文化南下入滇的第一站。
    当年南方丝绸之路走的朱提道,从成都绕过昭通再到滇池,然后一路延伸进南亚。换句话说,昭通不只是边地,它是过道,是门槛,是文化交汇的熔点
    清末民初以后,这个格局没再变过
    直到近年,部分昭通北部与宜宾接壤的地区提出“归川”想法,话题才又热了一轮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